一、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特征
(一)供应链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是以供应链的大企业为核心,将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供应链各企业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将不可控的单企业风险转化为整体的供应链可控风险,提供灵活的金融服务给供应链相关企业,有效控制风险的综合金融服务。其形式主要有融资租赁/金融租赁、应收账款质押、保兑仓、保理、货押等等。
(二)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供应链的差异
第一,核心企业作用不再重要。传统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情况尤为重要,其资信情况、交易稳定性及参与意愿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可行性。在互联网条件下,供应链金融模式被大大改变。核心企业的作用被弱化,传统核心企业的单一企业信用被基于互联网数据分析的行业整体信用所取代。
第二,质押、抵押的担保方式改变。传统银行决定放款,更多依赖有物保的风险转移手段。互联网条件下,能否准确、及时获取交易信息,将对风险判断和风险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常见模式的法律问题分析
随着电商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为电商的服务化转型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海量数据基础上的分析和预测系统,给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带来核心变化。而目前的商业模式众多,这些模式下的法律问题值得分析。
(一)银行自营电商模式法律分析
一些大银行跨界服务向供应链的商流、信息流延伸,尝试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供应链金融。如建行的“善融商务”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社区服务等服务。
从风险角度,银行直接作为电商平台,资金流、信息流和信用评级完全自身控制与界定。当信用风险集中爆发时,基于网络的不良催收将成为核心难点。
(二)第三方平台+资金方模式法律分析
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不同,在互联网金融中,电商虽然不直接参与供应链交易,只提供服务和数据管理,但以信息源成为供应链融资的中心。另外,第三方支付长期积累大量的上下游收付信息,同样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法律角度,第三方平台并非传统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仅仅是核心信息流节点,资金方与第三方平台之间是共同合作开发客户,由第三方平台提供在线信息的贷后管理的合作机制。互联网改善的不是标的质量的本质,而是通过数据分析将单一供应链融资风险变成大数据的行业供应链的风险概率问题。
(三)核心企业+资金方模式的法律分析
不仅仅电商平台参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传统行业的数据网络化、电子化同样可以实现。
这种基于核心企业的销售网、物流网、信息网与资金方的网络金融业务进行结合,搭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供应链平台,与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非常接近,其法律控制也更接近银行原有模式。
(四)服务商(物流、ERP)+资金方模式的法律分析
物流行业数据的电子化,同样能够深入反映整个供应链情况,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已经成为规模庞大但利润率微薄的物流企业的全新利润增长点。
另外,ERP服务商掌握大量企业资金流信息、供货信息、销售信息,国内已经有这种ERP企业开始利用信息为客户进行放款。
模式还在不断创新,这些模式涉及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调整都值得深入研究。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其他法律问题分析
(一)数据使用的法律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由于没有连通各个信息孤岛,传统供应链的信息割裂。电子商务是电子信息交换(EDI)及加值网络利用的延伸,供应链的完整链条,上下游及第三方相关的结点都已经通过网络联系起来。这些数据来自平台的其他商家、个人和机构提供,虽然平台掌握数据信息,但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并不能简单认为属于平台本身。多数的平台在获取客户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时,并未对数据归属进行约定,也未就后续的商业运用进行约定,这实质给数据使用造成了法律隐患。
为了确保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互联网平台需要储存大量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住址等,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就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道德风险,个人资料泄露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二)电子证据的法律问题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为实现快速交易完成,需要双方在互联网条件下完成合同的签订,但由此存在电子合同的法律风险。首先,电子数据具有易消失性。以计算机储存为条件,可能抹掉所有数据。其次,电子数据具有易改动性,数据或信息被人为地篡改难以判断。
整个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涉及到的中间环节证据,都将以电子证据形式存在,而目前国内关于电子证据的保留、认证、固定、采信等法律规定尚不清晰,这都从法律层面制约着行业发展。
(三)担保的法律问题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通常采用无抵押的方式开展业务,但以物流企业为服务核心企业的商业模式中,由于物流企业自然获取货物的占有、保管,因此设定动产质押具有便利性。另外应收账款质押也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常见担保方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律关系受到运营模式的影响而存在模糊区间。在不成熟的金融生态环境下,银行将不得不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手段,直接导致业务成本上升和业务线的延长。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金融中具有很强适应性和发展空间的领域,不仅仅各电商、第三方平台、供应链环节的大型服务公司具有这方面的需求,同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同样看好该领域。其中诸多的法律问题值得深化研究。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